五月天丁香社区,日韩中文字母无码,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,粉嫩 国产

龐金友:若青春可以重啟【點贊青春第6期】

IMG_8005

文/龐金友

青春是一種奇妙的存在。擁有它的人往往不知珍惜,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;失去它的人卻無往不在懷念之中,仿佛它曾經(jīng)被無情剝奪。人們總會陷入這樣的遐想:若再給我一把青春,我會怎樣……

青春藏在每個過來人的記憶里,有著不同的面孔,不同的色彩,不同的格調。而關于青春的想象和描繪又往往與當下自我的生存狀態(tài)相關。當下困頓沮喪的,過往的歲月容易沾染懷舊情懷而被罩上過多幸福的光環(huán);當下春風得意的,昔日的人與物又容易被強大的自我所遮掩,于是乎磨難也成為一種榮耀和勵志的敘說。

我的青春記憶,是從邁進大學校門后逐漸清晰起來的。

青春之前的時光,不知是心智未開,不諳世事,還是出于記憶的自我保護,似乎從未體驗過傳說中的年少輕狂。和70年代千千萬萬的農(nóng)家子弟一樣,我的少時時光簡單而快樂。沒有玩具,沒有網(wǎng)絡,沒有父母期盼的目光。我們自己手拉手上學,唱著歌兒放學。沒有培訓,沒有補習,甚至沒有作業(yè),記憶里只有藍天,清草,大黃牛,小白狗。對那時的我們,上學是一種奢侈,是一種眷顧。小學我們畢業(yè)班13人,3人升入初中。初中畢業(yè)班400多人,23人升入高中。高中畢業(yè)班仍是400多人,55人升入大學。我們從未想過“殘酷”一詞,因為大家都這樣,從來都是這樣。

我是一路走了過來的幸運兒。在父母的叮嚀、親戚的祝福聲中孤身前往大學所在的城市。那也是人生第一次坐火車,第一次出縣城,第一次淚雨滂沱。

大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新鮮。撲面而來的都是從未見過、吃過、體驗過的人、事、物。第二印象是自由。沒有父母在身邊,沒有無形而沉重的壓力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聽什么就聽什么。第一學期竟然只有3門課,還有一門不用考試。大學生活的前3個月,閑極而無聊。然而,一次偶遇改變了我的生活。

那是一個深秋的午后。陽光溫暖和煦,空氣清冽自然。我信步踏進了學校圖書館的閱覽室。這一步,對許多人來說再普通不過了,對我卻成了一個重要人生轉折。因為,我看到了書。偌大的房間里只有書,一排排,一層層,一摞摞,散發(fā)著誘人的墨香……從此,我成了閱覽室的常駐客,書成了我青春記憶中最親最近最忠誠的朋友。

最初我喜歡文學,尤喜雜文,《魯迅全集》通讀過兩遍,更像現(xiàn)在學生追韓劇美劇那樣追余秋雨的新書。后來開始喜歡讀路遙、賈平凹、梁曉聲的小說,再后來開始讀余華、朱學勤、何新等人的作品。那時腦子里沒有“政治”的概念,更不懂左右之爭,古今之辯,反正是見一本讀一本,讀一本愛一本。有些也看不太懂,反正覺得人家寫得趕勁,自己讀著上癮。記得當我拿到商務印書館那套“漢譯名著”時,簡直像找到了寶貝。那種愛不釋手、歡喜至極的感覺如今仍歷歷在目。有時為了能長期霸占一本書,總是拖到借書日期無法再續(xù)借的最后一天再還,然后再眼盯著這本書每一時間再借出來。很快,我的閱讀范圍逐漸由文學轉向政治學、經(jīng)濟學、歷史學和哲學。不得不說,我要感激我的專業(yè),思想政治教育,一個正宗的教育學專業(yè),被許多人貶為“不是專業(yè)的”專業(yè)。這個專業(yè)幾乎所有人文學科的課程都上,甚至包括心理學、邏輯學、教育學、人類學等課程。正是這些課程的學習尤其是課上課下的閱讀和思考,使我能夠較早、較廣泛地涉獵了許多人文社科領域的書籍。

當時每本書后都粘著一個小紙袋,里面放著一張硬硬的讀書卡,上面寫著每個借閱者的名字。我給自己訂正一個在當時許多人看來不可理喻的目標:把我的名字寫到每張卡片上去。我做到了。以致于后來聽人說,我后來的校友們以為我是一個圖書館管理員,因為好多圖書的背后都有我的名字……

再再后來我就遇到了我的碩士生導師叢日云教授。老師手把手教我如何閱讀,如何思考,如何把思考的成果轉化成別人看得懂的文字,如何與他人探討交流、探討?,F(xiàn)在,我也成了老師,也有了自己的學生。一些學生畢業(yè)多年,仍與我聯(lián)系,他們或她們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:老師,你是我們的政治學啟蒙者。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謙虛一番,但心里總是美美的。當然,幸福之余,更覺惶恐,更覺沉重。我深深知道,啟蒙他們或她們的不是我,而是知識,書里藏著的知識,任何人只要勤奮些,用心些,皆可唾手可得的知識,而我只是知識的傳播者,轉讓者,崇拜者。

我承認,青春讓我脫胎換骨。我更承認,閱讀和思考讓我重新為人。于是,我常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。我想讓他們都知道,如果駑鈍如我的人都可以實現(xiàn)人生夢想,那對于他們的夢想來說根本就不是能不能的問題,而是想不想的問題。我還想讓他們知道,如果說青春的起點是不可以選擇的,但青春的終點卻在他們腳下,何時啟程,走向何方,選擇何人與你同行,以何種心情走過旅途……

雖然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青春,雖然人人都有選擇如何度過青春的權利,但我的青春告訴我:如果沒有在最有精神、最具活力、最敢冒險的歲月里做一件讓自己未來欣喜欣慰欣賞的事,那人生豈不枉走一遭?

青春可以記錄,可以懷念,卻無法重啟。倘若上天真給我機會,我仍會在書海中醉行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