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團宣通訊社?陳晨?
愛沒有國界,距離從來不是拒絕愛的理由。堅守助人之愿,遠渡重洋,在印度、東南亞播撒愛的種子;秉持愛人之心,心系教育,關(guān)懷老人,傳承志愿,分享感動。?
人物簡介:張晴鈺,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(jīng)濟法學院1303班學生。2013年加入法大AIESEC組織,目前為法大AIESEC主要負責人之一,負責把在中國政法大學招募的志愿者送到海外,通過gis網(wǎng)絡(luò)系統(tǒng)去尋找外國志愿者,把他們帶到中國做志愿。在2015年寒假,張晴鈺跟隨AIESEC到印度為貧民發(fā)聲,2015年暑假到柬埔寨吳哥窟的臨終托養(yǎng)院為老人提供服務。?
志愿者的行囊?
初次接觸海外志愿,是剛?cè)氪髮W時?!癆IESEC的師姐去刷寢,當時覺得能出北京去做志愿者是一件很酷的事?!苯?jīng)過一輪群組面試一輪單獨面試,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張晴鈺就此和海外志愿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?
志愿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,最初起步時,遭遇父母的擔心。沒有什么環(huán)境是絕對無害的,說服父母、打消顧慮是一件很艱辛的事情。師兄師姐幫助勸說,加上之前的海外志愿者父母的心路歷程,還有自身用行動告訴父母自己可以照顧自己,一步步地說服父母,開啟自己的志愿旅程。?
離出發(fā)還有三個月的時候,志愿申請就已經(jīng)通過。自己去和本土的負責人交流,盡量了解更多的信息。為了做好志愿工作,張晴鈺到網(wǎng)站搜索了很多相關(guān)資料,學習如何做一名記者,查找一些支教的技巧,了解當?shù)氐娘L土人情……辦好簽證,訂上機票,她背上行囊走向海外。?
從印度到瓦拉納西河畔?
張晴鈺在印度進行了為期六周的志愿生活,進行支教及調(diào)研工作,作為志愿者接受當?shù)仉娨暸_記者的采訪,為貧民發(fā)聲。選擇印度的初衷,是印度這個古老的國度很多地方的人們?nèi)耘f過著十分貧窮的生活,他們需要幫助。給張晴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印度的孩子,那里有很多的失學兒童,在半山腰上的貧民窟小學讀書,學校是靠當?shù)厣倘说木栀浗ㄔO(shè)起來的。他們沒有桌椅板凳,要分年級來上課,教室滿的時候就要出去上體育課,孩子們只能坐在地上。吃飯也是需要商人贊助,他們衣服也是被贊助的統(tǒng)一的藍色襯衫、褲子以及領(lǐng)帶。照常理他們每天風塵仆仆衣服會臟,但實際卻是洗得非常干凈。雖然他們的家、他們的書包也許是舊的甚至是破的,但是他們每天的面貌是新的。“這種淳樸的、充滿希望的、渴望知識的生活態(tài)度,深深地打動了我”,張晴鈺說。?
相比之下,在東南亞的志愿經(jīng)歷則更有自由的色彩。從云南取道柬埔寨大橋過境到越南,從越南到柬埔寨瓦拉納西河畔吳哥窟臨終托養(yǎng)院,進行了短短三天的志愿活動。每天下午3到晚上10點照顧在臨終托養(yǎng)院的老人,為他們做一些洗洗刷刷的家務活?!白鲋驹敢礄C緣?!睕]有提前半年申請,以背包客的形式,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張晴鈺感到很慶幸。?
法大公益,在路上?
張晴鈺在印度做志愿者的時候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溝通交流問題,“總體來說印度人家的孩子英語水平很高,但我們所在的貧民小學的孩子英語就沒有那么好了,他們說的是當?shù)氐姆窖?,我們溝通的時候沒有那么順暢,還需要工作人員轉(zhuǎn)述。”?
志愿者來自全球各地,“開始時和來自阿拉伯、俄羅斯、意大利等的志愿者們互相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,不敢交流,但后來慢慢發(fā)現(xiàn)不論來自哪個國家,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,大家的話題都是很接近的,有時圍繞一個問題大家會很認真的討論,闡述自己的觀點,大家都竭盡全力帶給當?shù)睾⒆痈玫膸椭??!?/p>
提及未來,張晴鈺希望自己能運用自己的法學知識,為公益奉獻自己的力量。面對很多人為什么不成為志愿組織內(nèi)部的工作人員,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生的事業(yè)的疑問,張晴鈺給出了堅定的回答:“如果世界上每個人都像公益組織內(nèi)部的工作人員那樣,那也就失去公益的意義了。公益事業(yè)的美就在于,人們來自世界各地,有的人是功成名就的大老板,有的人是高雅的文人,有的人是獨具一格的藝術(shù)家,各形各色的人都會在公益里奉獻自己的力量,也正是因為不一樣才有生機和活力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