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?劉星
首先必須自我批評,我不是十分用功的人,也沒有什么特高的理想,偏好“隨遇而安”。所以,這篇有關(guān)大學的隨筆恐怕起不到勵志的作用,只求別給大家?guī)碡撁娴南麡O影響。盡管生性有些懶散,但總是安慰自己,這是因為自己喜愛自由和不愛受約束的緣故。的確,選擇從教的一個重大動機就是老師比較自由,可以相對自由地安排工作時間,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自由地看書、思考和交流。其實,更準確地說,好的大學更應(yīng)該是師生的自由,如果學生可以在大學里享受著讀書、思想和言論的自由,這所大學就是值得尊重和留戀的。
在我的大學生活里,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自由。那時的大學還不像現(xiàn)在這樣普及,校園的各種軟硬件條件也與現(xiàn)在大相徑庭,學校課程有限,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也強不到哪里,學生還是自己拿著飯盒打飯,社團活動很少,各種培訓(xùn)、“考證”的事業(yè)也在襁褓之中,學習生活無法安排的很滿,大家“閑”的時間比較多,于是就有了更多精神上的自由余地,有更充分的時間和思維空間去看書,去想,去說。
現(xiàn)在想來,大學時代的自己很大一部分是自由與散漫結(jié)合在一起的,盡管成績也過得去(特別是在男生中……),但似乎很少在自己的專業(yè)——歷史上下大功夫,也多有不求甚解,眾多的時間用到了看雜書上面,似乎也不算雜書,而是自己喜愛的書,特別是從小我就很喜歡的國際政治方面的書。從高中開始我就覺得自己以后應(yīng)該學習國際政治,然后教書,大學、畢業(yè)、讀研、留學,盡管不用功讓自己多花了不少時間才實現(xiàn)了自己的目標,但這個“信念”卻始終如一,可能也是自己唯一覺得還算是有恒心的地方吧。希望大家有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,無論是什么,喜愛都是堅持的動力,為人如此,處世也是如此。
光看書似乎還不夠,學習是為了啟迪,是為了思考,不然新的知識也就出現(xiàn)不了了。我很幸運,盡管大學時代我們能涉足、能接觸到的知識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都遠不可與今日相比,但我所處的時代是改革開放后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,我們可以接受各種思想,寬松的氣氛也可以讓我們更自由、更自主地思考,這些都使我受益匪淺,甚至可以受用終身。至少讓我相信,自由的學習和自由的空氣是大學的靈魂,也是只有本科生才可盡情享用的專利。因為這四年,我們理應(yīng)不受任何拘束,理應(yīng)可以質(zhì)疑一切,理應(yīng)是提出問題的四年。
而到了畢業(yè)工作或研究生之后,隨著大家的成熟(或曰世俗化?),我們需要去解讀問題,解決問題,進而又必須考慮工作、家庭、子女、老人等等更有責任和承擔的事情,時間和精力會被分割得更加零散。那個時候,大家恐怕都會開始或更加懷念這個自由(包括散漫……)可以被容忍、甚至應(yīng)該被鼓勵的大學時代啦。當然,真正的自由一定是和責任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,有了更多思想上的自由,就會有更多對責任的理解。
政法大學是學術(shù)、研究和學習氣氛相當不錯的地方,我們也希望她會更加清新,更加開放。所以,我們一起來珍惜和打造這片自由的天地吧!